唯一官方网站
巧虎新闻专区

“入园综合征”的对策

巧虎成长专区:

一、正确看待,跳出怪圈

孩子出现分离焦虑,家长也会不同程度地出现焦虑情绪,常常表现为心神不宁,送孩子入园后恋恋不舍,有时为了让孩子在情感上得以安慰,就过分迁就或是无原则地满足孩子的要求等。这些都表现出了家长的焦虑。

这个时候,家长若不调整自己的心态,将会加剧孩子的不良反应。因此家长应该用正确的态度去面对“入园综合征”,跳出负面情绪的怪圈。

二、对症下药,排解困扰

不同的孩子在“入园综合征”上会有不同的表现。家长应该积极反省,或请求教师帮助,找出孩子不适的根源,根据不同的症状及心理原因直面孩子的情绪困扰。一般孩子入园表现类型可以分为适应良好型、哭闹型、盯人型、压抑型、攻击型。

适应良好型

孩子入园后能很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,不哭不闹,能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活动,还能安慰哭闹的孩子,偶尔也会向教师寻求身体接触。对于这类孩子,家长也不能因此忽略对他的关注和亲近,要让他感受到你的爱。

哭闹型

孩子在与家人分离时,第一反应表现为抱着家人大声哭闹,不肯松手,当老师接过来抱时,有的拒绝、挣扎,有的虽然依从但仍然在哭。这类孩子最容易产生退缩情绪,一定要坚持接送。但是一般哭闹厉害的孩子性格比较开朗,适应起来也快。另外,哭闹会引发咽喉炎等,家长要密切关注。

盯人型

孩子对新的环境有不安全感,在幼儿园对某位老师有特别的依恋,老师一离开他就焦躁不安,哭闹不停。对于这样的孩子,要逐步引导他扩大依恋范围:从依恋一位教师,到依恋三位教育者,到依恋幼儿园的同伴、玩具等。再逐步鼓励他参加集体游戏,在游戏中体验大家一起玩的快乐,从而融入集体中。

压抑型 

孩子性格比较内向,来园后抽泣,不说话,拒绝与大家玩。这类孩子常常还会出现生理反应,如脱发、便秘、便频等,家长在家中要观察孩子的日常起居,多和孩子在一起,加强与幼儿园教师的交流,有条件的话可以暂时陪读。

攻击型 

孩子通常运动量大,独占欲望强,以自我为中心,脾气比较大,常常在争抢玩具中发生攻击行为,或在争抢过程中发生哭闹。也有个别儿童会出现自虐情况,如边哭边用头撞地。虽然孩子在2~3岁出现攻击行为属正常现象,但也不可掉以轻心。

家长要积极和教师沟通,确定孩子的类型,共同分析原因,形成合力,帮助孩子排解情绪困扰。

三、把握周期,正确面对

孩子的入园焦虑会随着时间逐步消退。孩子入园适应一般需要1个月,表现为五个阶段:

第一阶段为新鲜期,也就是入园第一天。在入园前,家长已经给孩子说了幼儿园的千般好,看到幼儿园里有那么多好玩的东西,很开心。孩子入园第一天的表现还是比较好。

第二阶段是抗拒期。经过第一天的生活,他发现到了幼儿园就没有家长陪伴了。要在幼儿园里吃饭、睡觉,而且幼儿园的老师还要照顾那么多小朋友。孩子的情绪开始恶化,不愿意上幼儿园,不要在幼儿园睡觉,抗拒幼儿园,甚至拒食。

第三阶段是适应期。孩子慢慢适应了幼儿园的作息和活动,被游戏和活动吸引。对幼儿园的老师产生了依恋,情绪好转,开始能和其他小朋友交流玩耍。一些孩子开始在家会说“我要老师”,“我要去幼儿园”。

第四个阶段是反复期。过了“十一长假”,或病休一段时间以后,一些孩子会出现一定的反复,重新出现第二个阶段的表现。这时家长要坚持原来的做法。

第五个阶段是巩固期。孩子的情绪稳定下来,喜欢上幼儿园、喜欢老师、喜欢其他小朋友。

家长要对孩子入园适应的周期心里有数,用正确的态度去面对“入园综合征”。在抗拒期,家长要坚持送孩子上幼儿园,如果有条件可以采取陪读。有些家长怕委屈了孩子,总是送送停停,三天打鱼两天晒网,这样孩子可能会长期适应不了幼儿园的集体生活。

四、注意防病,健康过关

入园一个月内,是孩子最易发病的时期。一方面,在入园之前,孩子大都是单独生活在各自的家庭中,交叉感染的机会少,入园之后,孩子将与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同龄的孩子生活在一起,受感染的几率就相对增加了。另一方面,孩子情绪不好,休息不好,也会影响体质、诱发疾病。防病关也是孩子入园适应中的重要一关。

孩子入园正值秋季,虽然气候宜人,却也是传染病的高发期,如果得知周围有孩子生病,可以给孩子喝点板蓝根或是吃点大蒜加以预防。孩子从幼儿园回来之后,最好把外衣外裤都换掉,勤洗手洗脸,减少感染几率。同时在这段时间内,家长不要因为补偿心理而在双休日带着孩子东奔西跑游山玩水,要让他好好休息。每天晚上应尽早安排孩子上床睡觉。


【上一篇】 【下一篇】